【资料图】
核心观点:作为基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,社区食堂的蓬勃发展,同政策的精准引导和有力支持密不可分。把好事办好、把“食事”办“实”,让社区食堂不仅建得起,还能走得远,需要将政府“有形之手”和市场“无形之手”结合得更紧密,并在公益属性与市场经营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民以食为天,小餐桌上有大民生。近年来,具有公益属性的社区食堂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茁壮生长。由于环境整洁、就餐方便、价格合理,很多社区食堂不仅深受老年人青睐,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。除了社区居民外,快递小哥、外卖骑手、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的不时光顾,也让社区食堂的烟火气更加浓郁。
去年10月,住房城乡建设部、民政部联合发布《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其中提到,试点社区应规划配建食堂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。今年7月,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《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(2023—2025)》,提出“探索发展社区食堂,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”。地方上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,完善老年助餐服务,推进社区食堂建设。各地民政部门则根据实际情况,对食堂建设、老年人用餐等给予不同程度的补助。
作为基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,社区食堂的蓬勃发展,显然同政策的精准引导和有力支持密不可分。其实,社区食堂并非新生事物。例如,在浙江杭州,最早的社区食堂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。而放眼世界,在新加坡,很多家庭的一日三餐都是在小贩中心解决。物美价廉的小贩中心又被称为新加坡人的社区食堂,而它所承载的小贩文化,也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”当中。
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。在我国,社区食堂的兴起,顺应了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趋势,也反映了年轻人生活压力大的现实。它瞄准了人民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问题。社区是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,将食堂开到居民身边,无疑是大家都期盼的好事。但要把好事办好、把“食事”办“实”,让社区食堂不仅建得起,还能走得远,这就需要将政府“有形之手”和市场“无形之手”结合得更紧密,并在公益属性与市场经营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社区食堂建设不能一哄而上,而是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,在做好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,因势利导去稳步推进。社区食堂在开业初期往往难以做到盈亏平衡,这时来自政府部门、社区及周边居民等各方的支持就很重要,无论是政策、资金、场地还是其他支持。社区食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,则必须在社会化运营中直面市场竞争,既要控制成本、提质增收,又要确保食品安全、吸引壮大客流,“优胜劣汰、适者生存”的市场法则这里同样适用。社区食堂是一项能做出“大文章”的民生工程,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,这对餐饮、养老、社区服务等相关产业的从业者来说,也是值得把握的重要机遇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不少地方,社区食堂远不止是提供用餐服务,还真正融入了社区居民的生活。它是举办文化活动的场所,是邻里交流来往的平台,是抚人心、慰冷暖的存在。让居民共享幸福“食”光,推动居民共建共治,使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宜居宜业的家园,对社区食堂来说,还有很多美好故事将在这里发生。(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)
(责任编辑:李焱)
关键词:
版权与免责声明:
1 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”(非商业周刊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。
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4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。